中國很多省的命名都是有依據(jù)的,最比較特殊的是幾個對面省的命名與劃分。目前我們熟知的有山東與山西基本是以太行山為界,湖南與湖北是以洞庭湖為界,河南與河北是以黃河為界,當然這種兩省以界山、界河、界湖為界的說法都只是基于習慣了,在現(xiàn)在的交通運輸體系之下,這種自然條件分界的方式已經(jīng)基本被打亂了,形成了兩省地圖犬牙交錯的狀態(tài)。
其實除了這三對省份,還有一對兄弟省份為大家所熟知,那就是廣東與廣西,但是可能令人困惑的是,廣東與廣西中間分界的那個“廣”到底在何處,可能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造成了人們心中的疑問。
如果要了解其中的詳情,可以從歷史中去挖掘。
廣東與廣西都屬于南嶺以南地區(qū),簡稱“嶺南”,在古代很長時間都屬于罪犯發(fā)配之地,比如蘇軾因為“烏臺詩案”就曾經(jīng)被發(fā)配到今天的廣東省惠州市,可以看出當今中國南部的繁華之地在古代的荒蠻。南嶺由五個主要的山嶺連成一片阻隔著內地與嶺南的交通,因此也叫“五嶺”,毛主席的《長征》中就有“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可見內地與嶺南交通的艱難。
在近代交通都如此艱難,在古代這種艱難程度可見更甚。
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派秦將趙佗帥30萬秦軍征討嶺南,可是由于交通不變,一路行軍并不順利,損兵折將之后秦始皇決定先打通內地與嶺南的交通,以解決軍隊的后勤供給問題。
在南部中國的幾大水系中,湘江自南向北流入長江,漓江自北向南匯入珠江,秦始皇就命令秦軍在湘江與漓江之間建設了一條運河,起名“靈渠”,通過靈渠打通了湘江水系與漓江水系。這樣,秦軍就可以順長江逆流而上進入湘江,再從靈渠向西進入漓江,然后順著漓江順流南下直奔珠江。
珠江是嶺南的主要水系,自西向東從現(xiàn)在的廣西流向廣東,在珠三角入海。這樣,秦軍就通過進入珠江而能夠沿江上下,控制嶺南地區(qū)了。
從這一進軍路線來看,漓江進入珠江的入口處,也就是漓江與珠江的交匯處的地理位置就顯得的最為重要,而這個兩江交匯的地理位置基本恰好處于珠江上下游的中點位置,向西可以控制珠江上游,向東可以控制珠江下游,這個位置在古代叫“廣信”。
在宋代,朝廷在嶺南地區(qū)設置廣南西路與廣南東路,行使對當?shù)氐男姓芾?,就是?ldquo;廣信”為分界線,因此后世的“廣東”與“廣西”就是基本以廣信為分界線的。
而古代的“廣信”,到了后來就改名為“梧州”,這也是廣西省一個重要的工業(yè)城市。梧州距離廣東很近,把守著廣東的西大門,從梧州到廣州的高速距離只有250公里,高鐵只需要一個半小時。另外梧州當?shù)胤窖耘c粵語也非常接近,其實也是粵語文化圈的一部分。
另外說明一點的是,古代的戰(zhàn)爭由于運輸工具的問題,很多的行軍通道都是沿著江河水來進行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江(長江)河(黃河)水(其他河流)來運送軍糧補給甚至攻城器械。很難想象沒有一個任何補給的軍隊能夠打贏一場戰(zhàn)爭,特別是需要進行城市攻堅戰(zhàn)的戰(zhàn)爭。比如曹操在攻打烏桓的戰(zhàn)爭中,就先修建了一條運河直抵天津北部的薊州,然后才順著白河河谷對烏桓實現(xiàn)了奇襲。那些影視作品中展現(xiàn)的一隊士兵扛著刀槍與旗幟行軍的場景,不過是為了影視場景表現(xiàn)容易而已。
版權說明:本網(wǎng)站圖片源于站酷海洛版權圖片,已獲得使用授權。網(wǎng)站內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復制、轉載及其他商業(yè)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