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酒文化起源非常早,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充滿了關于酒的傳說與神話,特別是古代文人特別喜歡飲酒,最著名的當屬唐代詩仙李白,留下了“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的千古詩篇。
不僅僅是文學家喜歡喝酒,即便是政治家們也喜歡喝酒,漢高祖劉邦登基做了皇帝后還與功臣們在大殿上豪飲,每次都喝的酩酊大醉,直到叔孫通制訂了禮儀才稍微收斂。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于一身的魏武帝曹操也嗜好飲酒,甚至留下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千古名句。
但是有這么一位皇帝,雖然他在歷史上看起來文質彬彬,但實際上也是特別嗜酒,而且更為神奇的是,他人生中的幾件大事都與他的飲酒有關,并且最終因為喝酒斷送了他的性命,他就是開創(chuàng)了大宋三百年基業(yè)的宋太祖趙匡胤。
歷史上記載趙匡胤酒量極大,但是細數起來有三次喝酒,決定了趙匡胤人生中幾件大事:
第一次著名的喝酒是陳橋兵變。在公元960年正月初三,作為后周禁軍首領的趙匡胤接皇帝旨意,帶著禁軍出開封北上去迎戰(zhàn)來自北漢契丹的進犯。行軍一天只走了四十里的趙匡胤將軍隊駐扎在開封以北的陳橋驛,在晚飯后禁軍中的中下級軍官串聯兵變,擁戴趙匡胤為皇帝取代后周小皇帝柴宗訓。在這個云波詭異的夜里,禁軍將領們并沒能見到趙匡胤的身影,據史書記載,習慣于與軍中兄弟共飲的趙匡胤居然在帥賬中獨自飲酒,直到喝的酩酊大醉。正月初四的五更天(早晨5點-7點)才被弟弟趙匡義和書記官趙普叫醒,然后被眾人黃袍加身,喝了一夜酒的趙匡胤似乎在懵懂中就做了皇帝。
第二次著名的喝酒是大家熟知的杯酒釋兵權。大致意思是當了皇帝的趙匡胤有一次邀請陳橋兵變的功臣禁軍首領入宮飲酒,酒過三巡之后趙匡胤突然放下酒杯愁眉不展、唉聲嘆氣。與趙匡胤情如兄弟的石守信問道:“陛下,何事惹您這般不快?”趙匡胤道:當日若不是你們出力,朕就做不了皇帝實,但是哪天你們的部下把黃袍披在你們的身上,那又該如何是好。
結果第二天,石守信等禁軍首領就提交了告老還鄉(xiāng)的報告,趙匡胤也高高興興的批準了他們的辭呈,賞賜了他們大量的良田美女。杯酒釋兵權體現了趙匡胤的政治智慧,通過一頓酒宴,兵不血刃的解決了稱帝后功臣集團的威脅,實現了政權的平穩(wěn)過渡。
第三次著名的喝酒是燭影斧聲。公元976年的一個冬天,天氣不好,有說天降大雪,有說天降冰雹,趙匡胤心情不太好,就令人把弟弟趙光義找來進宮喝酒。哥倆可能需要商量什么機密的事情,趙匡胤就讓所有的宮人們全部出去,室內只留下兄弟兩人。喝著喝著,站在門外的宦官與宮女遠遠地看見屋內,“燭影下,太宗(趙光義) 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兩人喝酒喝到半夜,“殿下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然后就回去睡覺,并發(fā)出非常大的鼾聲。第二天凌晨,宮人們發(fā)現趙匡胤駕崩,而昨夜與皇帝對飲的弟弟趙光義蹊蹺的當上了皇帝。
似乎又是一頓酒斷送了宋太祖的性命。